close

泰姬瑪哈陵.jpg

台新國際商業銀行

世界排名:260(2019/12)20201-7月獲利:8,939M(稅前損益)

淨值:155,861M(市占3.93%)(2020/6)、資產總額:1,994,555M(市占3.76%)

存款餘額:1,552,457M(市占3.68%)、放款餘額:1,211,008M(市占3.94%)

國內分行家數:100、海外分行:4、辦事處:2、其他分支機構:0

員工人數:7,511(平均年齡 38.2、平均服務年資8.9)(2019年報)

 

玉山商業銀行

世界排名:222(2019/12)20201-7月獲利:12,487M(稅前損益)

淨值:170,022M(市占4.29%)(2020/6)、資產總額:2,627,050M(市占4.95%)

存款餘額:2,171,556M(市占5.15%)、放款餘額:1,522,866M(市占4.95%)

國內分行家數:138、海外分行:8、辦事處:1、其他分支機構:19

員工人數:8,823(平均年齡 33、平均服務年資:8)(2019年報)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

世界排名:236(2019/12)20201-7月獲利:8,961M(稅前損益)

淨值:148,525M(市占3.75%)(2020/6)、資產總額:1,341,685M(市占2.53%)

存款餘額:1,012,978M(市占2.40%)、放款餘額:757,929M(市占2.46%)

國內分行家數:71、海外分行:3、辦事處:3、其他分支機構:52

員工人數:2,624(平均年齡41.08、平均服務年資14.29)(2019年報)

 

        90 年代新成立的銀行中,站穩腳步的除了玉山銀之外,另一間就是知名度遠大於實力的台新銀。比起玉山銀自成一格的經營風格,台新銀的經營模式幾乎與中信銀沒太大的差異。中信銀插旗 7-11,台新銀則與全家合作。中信銀採事業群,招MAARM,台新銀也亦步亦趨。甚至,中信金想併兆豐金,台新金也選擇了另一個大物彰銀,結果卻都不盡人意,可謂難兄難弟。

        只是,類似的經營模式,決定了台新銀的悲慘命運。雖然說,中信銀號稱臺灣最強的民營銀行,但事實上,國泰世華銀有最多的分行,北富銀有証券、保險的加持,到底哪間是最具競爭力的民營銀行,還是個未定論。連中信銀都要面對種種挑戰,台新銀這個做什麼都差中信銀一點的小老弟,所遇到的困境一定會比中信銀大。

        如同玉山銀一樣,台新銀也在新銀行的競賽中脫穎而出。只是,比起玉山銀,台新銀的分行數與存、放款金額都不多,撇開銀行金控不論,連證券金控元大金的元大銀的分行數都比台新銀多,台新銀所面臨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雖然嚴格來說,臺灣並沒有真正讓那家銀行倒過,台新銀在近四十家的銀行排名中,也算排在三分之一左右,但在沒有保險或證券的護法之下,排名十幾名的台新銀在未來的金融競爭中,大概是處於被購併的位置。

        台新銀比任何人都了解困境的所在,也很努力的想要突破。只是,成立晚是台新銀的先天不良,跟中信銀同質性太高就是後天失調。求安穩的人才往臺、土銀,穩定中求成長的選擇泛官股,外語強的跑兆豐銀、一銀,喜歡名牌的選外銀,想當本土MA的首選中信銀,國泰世華銀與北富銀又吸了不少人,最後才看得到台新銀。

         雖然說,台新銀的待遇與訓綀並不一定比中信銀差,但許多在中信銀只能當ARM的人,卻能夠應徵上台新銀的MA卻是不爭的事實。對許多新鮮人而言,台新銀是個不差的選擇,但真正上戰場時,例如企金市場,才發現原本看起來緩慢沈重的官股銀行,竟然早已占盡了天時、地利,而非屬官股銀行的市場,優質客戶早已被花旗、中信銀、國泰世華銀與北富銀吃光光。

        跟玉山銀面臨的窘境一樣,外匯、企業戶早已被官股占據,因此只能主打消金與中小企業的市場。但消金與中小企業都是屬於高風險的市場,雖然利率相對高,但倒帳的機會也不低。如果連有擔保的低利率房貸都會有人違約,那麼只看個人信用的信用貸款,債務人一旦跑路了,可是連個影子都看不到。臺灣的中小企業壽命更是短,即使有信保基金,倒帳的機率依然不低。

        所以,並不是官股看不到信貸與中小企業的市場,而是因為風險太高,所以才選擇不承作。某種程度而言,官股做的消金與中小企業的業務並不比中信銀、台新銀這些民營銀行來的少,只是官股做的都是相對優質客戶,像是公教人員,或者是五百大企業員工。而房貸, 排名前幾的銀行幾乎都是官股銀行。在臺灣,消金與中小企業並不是官股的弱項,而是大部分的民營銀行只能將重心放在這些業務上,所以才會有民營銀行消金強的形象。

        有錢不想被打擾的人都會將錢放臺、土銀,中南部有錢的老人家幾乎都對百年歷史的三商銀有濃厚的感情。信用良好的軍公教人員除了薪轉都在官股銀行之外,即使要貸款也幾乎都選擇利率低的官股銀行。大企業要辦聯貸案,沒有臺銀、兆豐出來號召一下,感覺效果就差很多。銀行是重資本與形象的行業,官股也許服務態度不佳,但大而穩的形象卻早已深植人心。

        身為國內民營龍頭的中信銀因為信用卡與消金佈局得早,所以比其他民營銀行更有能力可以篩選客戶。以信用卡而言,中信銀比其他民營銀行審核得更嚴格,信用額度也相對低,風險自然也相對低,也因為通路的優勢,所以在某些商店可以實施免簽名純感應。加上7-11 與小黃遍布全臺,持有中信銀的卡,不論是金融卡還是信用卡,就是硬生生比其他銀行的信用卡來的方便。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優點,一點一滴的累積起來,就是中信銀優勢所在。而這些,台新銀都看得到,也努力的學,許多中信銀能做得到的,台新也幾乎能做到八、九成。只可惜,這並不是第一與第二之爭。在中信銀之上,還有許多銀行在其他領域稱霸,例如兆豐銀的外匯,在中信銀與台新銀之間,還有國泰世華銀、北富銀、玉山銀、上海商銀等各具特色的民營銀行。

        即使在台新之後,永豐銀也不比台新銀遜色多少。連消金、信用卡稱王的中信銀都面臨官股、外銀夾擊的苦戰了,更別說只有中信銀七、八成功力的台新銀會有多苦了。小國寡民飽受大國夾擊之苦,台新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像玉山銀慢慢購併小銀行或合作社,台新銀決定全力一擊,不只是要脫離困境,還要一舉躍上領先的地位。於是,台新銀決定出手購併彰銀,如同中信銀直接看上兆豐銀一樣,要拉開距離,就一定要直接找8大行庫出手,不只分行數會大增,連存、放款量都會達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層次。

        只是,即使是排名後段班的彰銀,模規也大於台新銀。除了彰銀本身的反彈之外,台新銀的股東對收購的價格也是意見多多。當然,圖利財團的民意與阿扁本身缺乏立法院的支持,也幾乎決定了台新銀與彰銀聯姻的失敗。雖然,台新銀失敗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關鍵的該是其他家族與財團們無法接受台新銀一下子就從中後段班變成規模前幾大的銀行。

        是的,臺灣的銀行不是官股就是被大家族所掌控。要兄弟分家,可以,要購併其他銀行,行。但就是要照規矩來。也許,國泰銀併世華銀,富邦銀併台北銀都算是小吃大,但台新銀與中信銀也都各自併了一些小銀行或合作社。大家都想變大,大家都不想變成被購併的一家。大家可以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有本事就從小家的銀行慢慢吃,沒理由一下子就吃掉8大官股,像吃了大補丸一樣,馬上就神功大成。

        大衛對巨人雖然贏了,但這不合理,也非常態。因此,中信金輸了,台新金也敗了。幾十年過去了,吳、辜、蔡金融之爭,很明顯的是蔡家獲勝了。國泰金與富邦金爭做金融股王,而新光金除了銀行做得零零落落之外,連原本的保險強項,也未能趁著南山風雨飄搖、國泰遲緩不前,安泰被賣掉的黃金時期大幅前進,反而讓股價跌破十元,再次回到與金融海嘯時差不多的水準。別說爭雄稱霸,新光金只求能自保,就已經是老天保祐了。

        2010年時,台新銀排名臺灣第13名,玉山銀排名第14名。可以說,即使台新銀因為彰銀案而紛爭不斷時,台新銀與玉山銀是同一個等級的存在。而台新的大家族背景與效法中信銀的奮發形象,讓人覺得台新銀的發展定會在玉山銀之上。但到了2020年時,玉山銀已經是臺灣第8大銀行,台新銀則仍是第13名,獲利相差更大(20201-7月,玉山銀:12,487M,台新銀:8,939M)。如果台新銀沒有併彰銀的話,如果台新銀把所有的資源都拿來專注發展的話,沒有理由會發展的比玉山銀還差。

        但歷史是沒有如果的,早在無法一口氣吃下彰銀時,就註定了台新銀往後的悲慘命運。中信金在中信銀已經發展到極致時,選擇吃下了臺灣人壽,成了雙引擎。國泰金的國泰人壽原本已經是最強大的保險公司,在經過了十幾年跟中信銀取經與請外商來弄了KPI之後,銀行端的獲利已經可以追上中信銀(20201-7月的獲利,國泰世華:17,889M,中信銀:18,879)。而富邦金的富邦人壽也變成了可威脅國泰人壽的存在。在台新與彰銀拉扯的十幾年中,其他的家族金控都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

        台新銀對於彰銀是無法輕易放棄的,一旦合併成功,就會超越中信銀,成為臺灣第一大銀行。看著辜家的中信金、開發金與蔡家的國泰金與富邦金發展得風生水起,吳家的新光家日漸衰敗,股價更是慘不忍賭,而台新金即使能夠賣掉彰銀,換回當初投入的三百多億,也是人事已非。所以,這十幾年間,也許有幾次認賠殺出彰銀的機會,但台新銀就是放不下這重振家族榮光的機會。

        十幾年的黃金發展機會就在台新與財政部的攻守之間流逝了。台新銀的心情是複雜的,也許換成藍色執政,就會有轉機,也許換回當初承諾的綠色執政,情況就會不一樣。甚至,都等到了當初賣彰銀持股的財政部長當上了行政院長,總該是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時刻了吧!但一切都不如台新銀的殷殷期盼,一切看起來還是呈現無解的狀態。

        台新銀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善待彰銀員工,提出各種的讓步,甚至把合併後的銀行叫做彰銀都可以,只求能夠順利合併。但二次金改失敗之後,財政部守護8大行庫的立場異常堅定,但對於買回台新金手上的彰銀股權卻又猶豫不前。財政部這種不讓合併,也不買回股權的態度讓台新銀成了最大的犧牲者,只能看著競爭對手一個一個前進,而自己卻只能深陷泥沼之中,不可自拔。

        在台新金有彰銀經營權時,台新金如果對彰銀員工逼太緊,就會引起工會反彈,如果放太鬆,則不免績效不彰,實在二難。彰銀的經營狀況也在與台新金的拉扯之中每況愈下,彰銀股價也一直不見起色,這讓台新金即使想要用當初的買價,安全下莊都變得不可行。於是,台新金急了,從爭奪委託書到與財政部槓上法院,民不與官鬥,最後連彰銀的經營權都失去了。

        終於,台新金下定決心放棄彰銀,改用購併保德信人壽的方式來壯大金控。同時對財政部釋出善意,願意認賠殺出,不再堅持當初的買價,只求能夠儘快解決彰銀的紛爭,算是一個折衷,也是一個雙贏的方案。雖然,拖了十幾年的結果竟然還是無法跟彰銀合併,雖然現在才買壽險公司也許已經太慢,國泰金、富邦金與中信金早已變成龐然大物,但對現階段的台新金而言,這卻已經是能想像的最好結果。

        事情的發展是否能如台新金所願仍屬未知數,但台新銀與彰銀的競爭力卻已經明顯下降。台新銀的海外布局幾乎沒有進展,存、放款量增加有限,一直呈現吃老本的狀態。而彰銀,除了獲利跳水之外,各項業務也因為與台新金的長期紛爭,而無明顯成長。可以說,原本計畫二弱變一強的合併沒成功,卻讓二弱變得更弱。

        新冠肺炎造成企業的獲利大幅下降,各國政府在銀彈打完之後,也將面臨沈重的赤字壓力,臺灣的銀行業也將面臨另一波的衝擊。即使,政府不再強行推金融整併,但壓力依然會逼得臺灣已經夠多的銀行業進行另一波的合併。排名前段的官股銀行,除了家大業大之外,也將因政府的保障而渡過難關。後段班的聯邦銀、陽信銀,甚至是後段班的金控,像日盛金、國票金,也非常有機會成為被購併的對象,而進入另一個階段。

        即使台新金與彰銀能夠藉這次購併保德信的事件而順利分手,對於台新銀與彰銀這種不上不下的銀行而言,沒實力併別人,要被併又非常不甘願,勢必會遇到一段非常痛苦的掙扎期。如果,這次台新金與彰銀的問題依然無解,就只能化危機為轉機,如同DRAM一樣,獲利時大家都想當老大,只有遇到困難時,才會有整併的機會。臺灣政府錯過了救 DRAM 的機會,希望別再次錯失救銀行業的機會。如果,彰銀員工能夠體認到彰銀不上不下的窘境,大力支持與台新金合併,那對台新銀與彰銀而言未嘗不是轉機。如果財政部依然堅持不讓台新金併彰銀,也許,新光金與台新金這二個難兄難弟可以選擇合併,先求自保,再求與國泰金、富邦金爭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資男吃喝玩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